新闻资讯

国家级重点图书《中国老学通史》出版

《中国老学通史》先后被列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2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是第一部系统、全面反映中国老学发展历史,深入分析并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老学的理论创建和思想特点,揭示其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刻联系,阐明中国老学的思想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通史性著作。

 
 

 

 

 

 

 

《中国老学通史》(五卷六册)
刘固盛  主编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23年9月出版

 

内容介绍

《中国老学通史》是第一部对整个中国老学进行贯通性的全面系统研究的多卷本著作。全书以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等不同历史阶段为单元,全面总结老学历史和逻辑的发展进程,深入分析并提炼出不同历史时期老学的理论创建和思想特点,揭示其与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深刻联系,阐明中国老学的思想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作者介绍

*

 

刘固盛,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道家道教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老庄学、道教教义与思想、宋明理学以及儒、道、释三教关系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一般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国家宗教事务局重大科研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等各类项目近20项,出版学术著作10多部。

徐华,华侨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先唐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道家道教、闽南地域文献整理与海洋文明。

刘玲娣,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史、道家道教文化、农业历史文献。

肖海燕,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老庄学与道家道教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王闯,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老学史、武当山道教与区域社会、道教的近代转型等。

涂立贤,历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思想史、道家道教思想文化。

刘韶军,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序  
 

熊铁基

 

“为学如积薪”这句成语是“后来者居上”的意思,实际上也有积累之意。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中国老学通史》这部著作上。1995年《中国老学史》出版(从1993年开始酝酿),只不过是一部30万多字的小书,所幸当时影响较大,一直到2005年多次印刷。2002年又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现在的《中国老学通史》,是由刘固盛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最终成果,篇幅达300多万字,这个“积薪”的高度颇为可观了,它的“后来居上”绝不仅仅是文字数量上增加了七八倍,而是内容上的充实和更新。

先秦两汉时期的老学,原来只有两三章简单的论述,现在独立成卷。以19章的篇幅详细地梳理和讨论了先秦和两汉时期的老学发展史。其中先秦老学主要对老子其人其书、老学与文化传统、老学发轫与初传、庄子与内圣道家派、战国黄老派、老学对于楚地文学风气的影响、吕氏春秋与先秦黄老学的总结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使老学源头的情况更为清晰。两汉时期的老学,在原有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地充实,涵盖了汉初七十年的老学理论和老学实践、《淮南子》对老学的继承和发展、两汉尊儒语境下的老学传承、严遵与河上公的老学思想、道教兴起与老学的关系、《老子》学说在其他方面的影响等,内容丰富了很多,这对于了解和认识这一时期老学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值得一提的是,本卷融入郭店楚简本《老子》、帛书本《老子》等出土文献成果,也发掘了《老子》与兵学、文学、易学、儒学、谶纬、古医学、佛教等方面的关系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合与论述,可以说进一步拓宽了老学的视野。

 

明人仿李公麟《老子授经图》

 

魏晋隋唐和宋元、明清皆独立成卷,篇幅增大了,重要的是内容的充实和提升。例如魏晋隋唐卷对敦煌《老子》文献更加重视,分析了《老子节解》的宗教化诠释,尤其对道教重玄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本卷从庄学崛起、玄佛合流、佛道相争等方面论述了重玄学产生的思想背景,总结了顾欢的老学思想及对重玄学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贡献;对赵志坚、成玄英、李荣的老学成就及其重玄学思想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尤其彰显了成玄英重玄理论在唐代老学中的典型性与代表性。最后阐明了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思想建树以及对汉唐老学的总结,指出强思齐对重玄学的重视及其老学思想的特点。该卷还注意在儒、佛、道三教交流与发展的背景下阐述老学的新变化,对李约《道德经新注》、王真《道德经论兵要义述》、颜师古《玄言新记明老部》、陆希声《道德经传》等老学文献的分析,都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宋元卷的变化很大,原来的老学史只写了4个个案,本通史增加为30来个人物的老学思想的阐释,内容丰富了许多,更重要的是作了新的学术性的探讨,例如:从思想史的层面分析宋代老学的理论贡献,对黄老思想的影响、老学与理学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并论述了朱熹、林希逸、吴澄等理学家的老学思想;从经世致用的角度,阐明王安石学派、苏辙、司马光、宋徽宗君臣的解《老》主旨;对陈抟学派的老学思想及其影响进行了梳理,分析了吕知常、范应元、董思靖、杜道坚、张嗣成、刘惟永、白玉蟾、李道纯、邓锜等一批著名道士的老学著作,阐述了宋元道教老学的特色及其思想史意义;对以佛解《老》加以了重视,注意到了元代高僧德异《直注道德经》的代表性;这一时期金朝的老学也被发掘出来,成为老学史的新篇章。

 

赵孟頫书安素轩石刻《道德经》(局部)

明清的特点比较突出,可以比较明确地分辨出一些各具特色的群体。例如明代官员群体的《老子》研究自成一系,大约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注解过《道德经》,所以明代有一大批官员注释《老子》。清代医家群体的注解如徐大椿的《道德经注》、胡与高的《道德经编注》、黄元御的《道德经悬解》等颇有可称道之处。该时期思想家李贽、焦竑、傅山、王夫之的《老子》研究也很有理论见解。此外,儒、佛、道各有自己对《老子》不同的诠释,各有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如薛蕙、王道、朱得之、王樵、花尚、吴世尚、纪大奎、邓晅、倪元坦的以儒解《老》;高僧释德清、镇澄、顺玉等人的解、注十分引人注目;全真道老学取得了新的成就,潘静观、宋常星、刘一明可为代表,程以宁、汪光绪、李西月以内丹理论注释《老子》,具有鲜明的特点,仙解《老子》也是明清老学的一个突出现象。本卷还分析了明代科举制度对老学发展的影响、以“文”解《老》以及清代学者对《老子》的考证性研究。

作为“老学通史”的近现代卷,是取代我们原来《二十世纪中国老学》的新作,分门别类,列举的著作一百大几十种。受西学的影响,特别是随着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近现代老学呈现出与传统老学不一样的面貌,严复、谢无量、梁启超、胡适、胡哲敷、冯友兰、陈梦家的“西式”研究都有新意。但此一时期传统的研究仍然占有重要地位,马叙伦、蒋锡昌、高亨、陈柱、钱基博、徐梵澄、张舜徽、任继愈等可为代表。现代新儒家如马一浮、牟宗三、唐君毅、方东美等的《老子》研究,颇具思想价值,本卷用较大的篇幅进行了论述。近现代老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是原来没有写到的,港台的老学研究、出土《老子》的研究篇幅都大大增加了。当然也绝非搜罗无遗,特别是时贤的著作,没有全部收录,如何判定、评估,仍然有不少问题需要思量。

20多年前,我在写《中国老学史》后记时曾说“它只是一本拓荒性的简史,不是包罗万象的全史”,并且提出老学史的研究“可以从更广阔的方面展开”,如断代的、专题的、宗派的,等等。自那以后,21世纪开始,我们先是出版《二十世纪中国老学》,成立以老庄学为特色的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招收研究老庄学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组织出版“道家道教文化研究书系”;在香港青松观的支持下,联合召开了三次较大规模、有一定影响的“全真道与老庄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较高质量的论文集。断代的老学研究,汉魏六朝老学、唐代老学、宋元老学、明代老学、清代老学、近代老学都已有了专著出版,专题的如道教老学、四朝御注《老子》、日本《老子》研究、英语世界的老学等。在这些积累的基础上,由刘固盛教授主持并组织“我们自己人”撰写的这部《中国老学通史》也已完成了。

 

敦煌遗书P.2002无上金玄上妙道德经局部图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我开头提到“为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中国老学通史》比《中国老学史》和《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当然是“后来居上”了。我这里还想到的另一句成语是,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立志、发愿写一部《中国老学史》也不是不可能的,而且还会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好的集体著作,价值和意义更大,这部《中国老学通史》能体现集体的智慧,价值会更大一些。

我年纪大了(实在是偏大了一些),原本想和大家一起再拼一下的,想参加第一卷的部分写作,但力不从心,未能如愿。第一卷作者徐华在写作时,连我原稿的原话都引上几句,令我十分感慨,也算是一种安慰。

书稿的完成,是一件大事,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这并不是说这部书已经尽善尽美,没有什么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相反,随着各种学术研究的发展,肯定还要重新思考和研讨老学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例如道教研究,如果改变了近百年的东汉时期道教形成之说,那么西汉、战国时期的老学该如何写? 如果道教正一、全真派各有自己特点的话,两派的老学有什么样的区别? 再例如,近现代和古代的学术如果有区别的话,不同时期老学又有什么特点? ……在学术研究上,在老学研究中,永远会是有新的课题出现的。各种研究积累到一定时候之后,再会有更新、更好的中国老学史著作产生。

本书作者,都与我有点学缘关系,所以我说是“我们自己人”撰写的,老学史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把这个接力棒传下去,紧跟时代,继续前进,是所愿也。

 

 
图书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先秦两汉卷

第一章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思想   

第二章  前老子时代的知识传统

第三章 时代课题与老学发轫

第四章  学派分化中的老学初传

第五章  庄子与内圣道家派

第六章 战国黄老学的大发展

第七章  发掘·融汇·重建:《文子》解《老》

第八章 《韩非子》的《解老》《喻老》

第九章  老、庄道家与屈宋文学革新

第十章 《吕氏春秋》与先秦黄老学的总结

第十一章  汉初七十年黄老思潮的流行和理论建构

第十二章  《淮南子》:黄老道家理论体系的集大成

第十三章  两汉尊儒语境下士人阶层的老学传承

第十四章  严遵《老子指归》的老学思想

第十五章  河上公《老子注》的老学思想

第十六章  道教兴起与老学的密切关系

第十七章  《老子》在其它学术领域的影响

第十八章  老子思想的践行者

第十九章  老学思潮与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魏晋南北朝隋唐卷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老学文献概况及发展特点

第三章 王弼《老子注》与魏晋玄学

第四章 《老子节解》对《老子》的宗教化

第五章 顾欢注老与道教重玄学的开展

第六章 赵志坚的老学思想

第七章 成玄英解《老》与道教重玄学的鼎盛

第八章 李荣的老学思想

第九章 唐玄宗的老学思想

第十章  李约、王真与唐代中后期的儒道会通

第十一章 陆希声与《道德真经传》

第十二章 杜光庭与《道德真经广圣义》

第十三章  唐代其他重要老学著述

参考文献

 

宋元卷

第一章 宋元老学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二章  宋元老学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第三章 陈抟学派的老学思想

第四章 王安石学派的老子研究

第五章  司马光、苏辙的老学思想

第六章  宋徽宗君臣的《老子》注疏

第七章  理学家的老子研究

第八章 道教南宗对《老子》的解释与发挥

第九章 正一道与老学

第十章 以佛解《老》的特色与成就

第十一章 宋元其他学者的老子研究

第十二章 老学在金朝的发展

参考文献

 

明清卷

第一章  明清老学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二章 明清老学的主要特点与成就

第三章  明清皇帝对《老子》的阐释与影响

第四章 明代官员群体的老子研究

第五章 明清思想家的老子研究

第六章 《老子》的儒学诠释(上)

第七章 《老子》的儒学诠释(下)

第八章  道教老学的发展

第九章 《老子》的佛教诠释

第十章 明代老学以文解《老》

第十一章 清代老学的考证性研究

第十二章  明清其他学者的老子研究

参考文献

 

近现代卷(上)

第一章  近现代老学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

第二章  近现代老学的主要特点和价值

第三章 运用西学的新式老学研究

第四章 传统方法的《老子》研究

第五章 老学与近现代学术思潮

第六章 近现代老学的儒学诠释

第七章 近现代老学的道教诠释

第八章 近现代老学的佛教诠释

第九章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老子研究

 

近现代卷(下)

第十章 改革开放后老子哲学的研究

第十一章 《老子》的多学科阐释

第十二章 《老子》相关古籍与简帛《老子》的整理研究

第十三章 港台老学成就

第十四章 海外老子研究

参考文献

后记

 

 

 
 
 
 
 
 
 
END
 
 
 

 

 

 

2023年11月30日 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