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方舟:叩经问史——《中国经史关系通史》述评

 《中国经史关系通史》,汪高鑫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从目录学的渊源来看,中国传统学术向来有经、史、子、集四部之分。其中,位居甲乙部的经史之学更是分守要津。汪高鑫教授主编的《中国经史关系通史》集多位专家学者之力,按照历史分期划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以及清代民国四卷,在篇幅上一改此议题往往略古详今的缺憾,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代的经史关系问题。现试将该书的主要学术价值概括如下。

 

  一是多维度地呈现经史关系的本来面目。经、史本是同源共祖,两汉尊经运动之后始有经史之别。而追本溯源,势必要从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的大量亦经亦史的文本切入。因此,讨论经史关系的一大前提,是厘清对经史概念和实践的认知框架。《中国经史关系通史》综合文献目录学上的经史关系、学术实践上的经史关系、大家论著中的经史关系以及后世对前代经史关系的评价,呈现了复杂多变的经史关系演变历程。从学术实践来看,西汉司马迁撰著《史记》,一举奠定史家的独立学术地位。从文献目录来说,《隋书·经籍志》始设经史并立的目录分类,确立经史分途。就大家论著而言,王阳明的“五经亦史”、李挚的“六经皆史”、王世贞的“天地间无非史而已”,再到章学诚“六经皆史”,以及民国时期的“六经皆史料”,乍看有绝似之处,但其中经史所指的内涵可谓言人人殊,无不需要一一考辨。就经学史和史学史的写作来看,对历代经史关系的回顾和整理也能充分揭示不同时期经史概念和学术实践的认知差异。比如,历代对《史记》《汉书》的优劣评骘往往反映了时人向慕史实或史义的旨趣分歧。

 

  二是以宏通的学术视野归纳总结中长时段内的经史互动。先秦时期经史关系体现为“以史证经”“以经论史”,汉代经史分离,史附于经;魏晋南北朝史学独立,经史一并玄学化,隋唐之际儒学变史。宋元时期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主张“先经后史”“经精史粗”,明代心学激扬史学。清代学风从汉宋兼采到汉学鼎盛,沿用治经之法来治史,受西学洗礼之后的民国经史则迥乎有别,经学祛魅以衰,史学欣欣向荣,被注入了新历史考据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元素。套书以“经史关系通史”为名,着眼于汇通经史关系的脉络,抉发中长历史时期内经史衍化的特点,有利于揭示隐伏相续的学术线索。比如,全书始终紧扣先秦时期《春秋》《周易》《尚书》等经典对后世史学思想的普泛影响,阐发历代史学史对儒家经典的差异化接受,拓展了新的研究空间。

 

  三是兼顾点线面的叙述凸显经史关系变迁的丰富层次。该书充分结合个案经学思想、社群经学理路、时代经学思潮,力求反映经学、史学甚至是文学领域的整体性动向,从而规避囿于成说而观点先行的陷阱。例如,在微观和中观的层面,通过对中唐儒林传以及韩愈门下弟子的分析,暗示了唐代新《春秋》学的兴起和古文家社群活跃之间的联系。在宏观的层面,依托对晚明士人社群思想的考察,提出阳明心学是孕育明代中后期三股史学思潮的土壤。

 

  作为一部概论性质的专著,受限于写作目标和体例篇幅,该书亦难免存在不足之处。比如,书中所采的论述材料集中于历代大家名家著述,体现的多是文化精英视角下的经史关系,鲜少涉及中下层世界日常生活的经史概念和学术实践。此外,谈到经学对史学的影响,往往能够从历史哲学、史书体例、史法编纂、治史观念等角度提供征实的论据,但在讨论史学对经学的作用方面易流于浮泛,这或许是崇经意识的浓厚积淀、史学相对于经学长期处于附庸地位等造成的客观结果,也是从史学史出发这一研究立场带来的先天制约性条件。

 

(原载《 中华读书报 》2023年05月17日08 版)

2023年5月30日 17:27

丨新书推荐